按照一般社会生活经验,每逢极富争议的重大事件发生后,总是会有人跳出来让大家「保持理性,不要被别有用心之人带了节奏」。仔细品一品这句话,不妨问问自己什么叫「保持理性」。
说这话的人,肯定是为了反对某种行为而说的,那么这种被他们所反对的行为,自然就是不理性的。比方说,医生喊冤,别人帮着他喊冤,有论者就要说,请大家保持理性,不要被别有用心之人带了节奏。潜台词是,别跟着喊冤就是理性。
当然论证并不止步于此,往下再细分,这种观点又有两个分支。其一是维护大局稳定派,其二是做最好的自己派。第一派是老调重弹,没什么意思,按下不表。按照第二派的观点,看到别人喊冤,跟着喊冤是没有用的,与其谩骂,不如做最好的自己,努力学习,改变社会。
不好意思,我没看清,「俯首甘为孺子牛」的前半句是什么来着?我想鲁迅作为一个因为骂政府被通缉的人,要是发现自己话被引用来支持一种犬儒的立场,恐怕棺材板都得被他掀了。试想一个情景。甲家遇到了小偷,乙很愤慨。乙说:「小偷太可恶了,天下小偷死全家」。这时丁看不下去了,说:「你不要一味谩骂,觉得小偷可恶,就从自己做起,做一个不偷东西的公民;觉得小偷多,就去考警校当警察,维护一方治安。」您猜猜乙会怎么做?
当然这个例子有失偏颇,因为现实中许多人并没有骂「小偷死全家」,而是说「小偷必须绳之以法」「还甲家一个公道」「治安管理制度亟待改革」云云,恐怕难以归入「谩骂」行列。不过举重以明轻,能适用于「谩骂」的道理,自然也能适用于其他「负面言论」。
当我们看到有人说「不要……而要……」的时候,就得留个心眼。这种「你要做A而不是B」的命题,预设了「A和B不能同时做」这个前提。然而真的是这样吗?具体而言,我能不能一边「做最好的自己」,一边「一味谩骂」?显然两者并不冲突。我可以用学习时间来做最好的自己,用课余时间上微博骂两句。当然,要是有人全职在微博上谩骂,不干别的事,那么或许这种人是应该听一听上面博主的建议。
进一步说,被替代的B是否如有论者宣称的那样无用,也是需要玩味的。在这个例子中,发表「负面言论」的行为被统一定性为「谩骂、抱怨」(当然后面还有个「逃避」,暂时不讨论)。这种定性无疑是有问题的,像诸如「还甲家一个公道」「治安管理制度亟待改革」等言论,不仅不是纯粹的负能量,反而具有建设性价值。即便是单纯的「谩骂」,反映的也是公众情绪,而这种情绪可以引起公权力的关注,进而带来改变。
至于作为替代方案提出来的A是否合理,也是存疑的。按照有关论者说法,觉得政府不好,就要去考公务员;这和觉得小偷多就要去当警察一样荒谬。依此推论,如果我不当警察,我就不能嫌小偷多;不是政府官员,我就不能觉得政府不好。此外,我要是觉得黑社会也不好,是不是还要加入黑社会去改变它?
即便真的让人去考公务员,从概率角度看,想要实现人们所希望的「改变」也是很困难的。有些事情的成败和个人能力有关,有些则和更根本的、结构性的问题有关。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,不是靠个别英雄创造的。关于这一点,只能说这么多。
归根结底,这种论调和鼓励我们当看客的论调并无不同。后者说,呐喊无用,只能给自己惹麻烦,既然没落到我头上,我就不去管它了;只不过前者加了一点「高贵」的动机,即今日的高高挂起是为了明日的美好改变。殊不知,如果今日高高挂起,那么期待中的「明日」便不太可能到来。
怒赞
看到大家都在朋友圈引用鲁迅的话来表达他们的愤慨
简直毫无逻辑可言!
无法否认,网络使公众能够看到更多真相和听到更多声音,也让公众容易在这众多声音中忘记了自己的观点,不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变的可耻,正是这种说话权利的不对等,让现如今很多人选择明哲保身,不参与网络讨论,不想选择标新立异的人想在大流中发表自己的观点,又不赞同一种被传得沸沸扬扬的论调,若是不想被骂,以一句“保持理性”或“独立思考”来提醒自己,是什么错误吗?不是所有的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都是在规范别人,我只想提醒自己,在注定听到大家说话的今天,我不必因想和大家交流而与任何人一样。
回复给匿名。
没有说是不能保持沉默,也没有说提醒自己有错误。
本文探讨的语境如此,就是评价这些跳出来规范别人的人。
我在思考为什么会有患者隐瞒自己的病情和行动路线。
我在思考媒体(无论是“受限”的还是“自由”的)真的能做到洁身自好吗。
我在思考为什么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到如今央地两方的权力分配一直未能达到平衡。
我在思考在这场疫情所引发的舆论海啸中,有哪些集团在争夺话语权。
我在思考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争斗中,我们要面对什么样的未来。
我在思考受压迫者斗争的目的是什么。
我没有参与到微博中。
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情绪化。
我是看客吗?
连这篇只是讲理性逻辑的文章都在微信上被删掉了,果然是只能有一种声音吗?
我个人对其中一段的论证存疑。“至于作为替代方案提出来的A是否合理,也是存疑的……”这一段当中,根据经验,我认为方案A是合理的,而且是应该值得鼓励的,特别是对青少年。社会上存在弊端,这是不可避免的,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弊端的改正。况且,就您原文的论证来说,我个人也感觉有些许毛病。在那个例子当中,丁说的话当中的“就”字,是表示一种建议,在语法意义上,是表示将来要做的某事。而在您接下来的论证当中,“就”字就变成逻辑意义上的表示充分性的连词了,我认为这是在偷换概念。个人观点,难以全面。
A在这篇文章里,我觉得指的是“就去做公务员,改变它”,这确实是“以自己的努力促进弊病的改正”,然而促进的方法并不只有这一种——如原文所说,发声也是其中之一。
因此,这个方案A,即考公务员,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算不上好的建议(如原文所说)。并且“就”一字不只是“给你一个备选方案参考哦”这般的建议,还有一种“这是唯一的方案”的语气。再加上后面“而不是一味地……”一句,产生一种“如果你不打算考公务员,你的批评就并非认真和有效的批评,而只是一味地谩骂”的语言效果。我们可以修改一下原文归谬法的表达来使其更清晰:如果你觉得餐厅的饭不好吃,你就去做厨师,而不是一味地指责、谩骂……
“你没有能力改变,就学着适应它,否则吃亏的是你自己”
“你行你上,不行就没资格评价别人”
“做好你自己就行了”
堪称毫无逻辑三大屁话!这篇文章很好的讽刺了说这种话的人。
对第一种,我目前没能力改变,也不代表我要适应不合理的环境,有朝一日我有能力了,我也一定会去改变它的
对第二种,这种是最无脑的说法,哦合着我想批评中国足球,我自己还得先达到国家队水平?否则没资格说?混账逻辑!
对第三种,我能做好我自己,但也不影响我义愤填膺,路见不平吼一嗓子吧!这AB两件事难道不能同时进行吗?可笑!
回复给有一说一。
更可笑的难道不是那些只会指手画脚的人吗?指责他人总是容易的,反躬自省倒是少有人做到。